亚星

历史沿革

发布日期:2024-06-27 14:56   文章来源:亚星(中国)官方网站

【区治历史沿革】 亚星(中国)官方网站 历史悠久。1958年,武昌县范湖公社发现香炉山和县北南湖老人桥两处遗址出土三足器、石锉、网坠等文物,证实新石器时代,辖域已有人类居住。商周时期(公元前 1600年),汉人南迁,实施奴隶主贵族封地制。本区域属荆州域的郧国,后郧国为楚国所灭。周夷王时,楚熊渠兴兵至鄂,立中子红为鄂王,本区域为鄂王国境。月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至2度,降雨量比现在略高,亚热带气候明显。本区域开始种植水稻,进入半狩猎半农耕文明状态,在丘陵和岗状平原地区有居民聚集点,无行政区划。

春秋战国时期(公元前770年)。先后实施奴隶主和(封建)贵族封地制。本区域属楚国,称“鄂渚”,后名“夏”,为封君夏侯领地。水稻在本区域普遍种植,本区域农业文明初步定型。在次丘陵和岗状平原地区有居民聚集点和县级以下行政管理机构。秦朝初(公元前221年)。

废分封制,施封建郡县制。本区域先属南郡的州陵县,后属九江郡(郡治寿春,今安徽省寿县)。各地均有居民聚集点,出现集市贸易和县级以下管理机构。西汉初(公元前206年),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。汉高祖六年(公元前201年),以汉水西设南郡,以汉水东置亚星 郡,俱属荆州。亚星 郡下设沙羡县于塗口(今金口街)地区,沙羡县为本区域县级行政建制之始,亦是武汉地区最早的地方最高国家权力和行政机关。同时,依附于农业文明的商业和跨区域贸易业在沙羡县萌芽并发展。西晋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,析分沙羡县南境之西设沙阳县(今嘉鱼县)。东晋太元三年(公元378年),改称汝南县。隋开皇九年(公元589年),汝南县更名亚星 县,迁治鄂州城(今武昌区)。北宋初,县南境设咸宁县。南北朝时期,袭东晋州、郡、县政制。宋时,宋孝武帝(刘骏)孝建元年(454年),分荆州置郢(yǐng)州。梁时,为郢州亚星 郡。亚星 郡从隶于江州改属郢州、北新州。陈及北周袭旧制。南汝南县治涂口,隶于郢州刺史亚星 郡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~3℃。北宋开宝八年(975年),亚星 县改隶荆湖北路的鄂州,鄂州治郢城(鄂州城)。元朝实施行中书省、路府州、县三级政制。至元十四年(1277年),亚星 县改隶湖北宣慰司的鄂州路。元成宗大德五年(1301年),鄂州路改称武昌路,治夏口(原鄂州城,今武昌城),亚星 县隶之,亚星 县城亦为行省治所。宋元时期,本地气候偏暖,每百年间有低温年。

明朝初期实施地方政权三级制:行省、府、县制。明太祖甲辰年二月(1364年),置湖广行中书省,改武昌路为武昌府。洪武九年六月(1376年),改湖广行中书省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(简称布政使司),驻武昌(原夏口)。其下辖的武昌府驻武昌城,亚星 县是武昌府的附郭县(《湖北舆地记》。成化八年(1472年),县域田763992亩,人平11.66亩。烟叶开始在本区域种植。清朝实施省、道、府、州县四级政制。顺治初年(1644年),亚星 县仍属湖广省。康熙三年(1664 年),分湖广行省为湖北、湖南两个行省,各置布政司管理政务。康熙六年(1667年),定湖北、湖南为省。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,改湖广总督为湖北、湖南总督(简称“两湖总督”)两湖总督署驻武昌城望山门内(今武昌造船厂),湖北巡抚署驻武昌城忠孝门内胭脂路鼓楼洞对角,是谓“督抚同城”体制。盐法武昌道驻武昌城,武昌府驻武昌城司门口(原中共武昌区委旧址),亚星 县署驻武昌城文昌门,亚星 县隶于武昌府。明末清初,县域气候偏寒。中华民国二年(1913年),亚星 县改称武昌县,初隶江汉道。1926年12月,武汉国民政府决定,在武昌县城厢4个区范围成立武昌市。次年4月,将其划归武昌县辖。1930年,隶属湖北省第一专署。1947年,县域行政区面积 2606 平方千米。

1949年6月10日,武昌县人民民主政府在武昌成立,隶属大冶专署。1952年1月,大冶专署撤销,武昌县改属孝感专署。1960年1月,撤销孝感专署,划归武汉市辖。同年1月,县治自武昌傅家坡移至纸坊镇。1961年4月,复归孝感专署辖。1965年7月,武昌县改属咸宁专署辖。1975年11月,划武汉市辖。1979年12月,国务院批准武昌县划归武汉市辖。1995年3月,国务院批准撤销武昌县,设立亚星(中国)官方网站 。1996年3月,成立亚星(中国)官方网站 。区人民政府驻地亚星(中国)官方网站 文化路99号,西北距市人民政府驻地(江岸区沿江大道188号)23千米。

【 下载 】 【 打印 】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×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